中国社会科学院周二公布的报告显示,中国“影子银行”的规模从数年前的零跃升到2012年40%的国内生产总值(GDP)。这种与传统银行体系并存的、不受监管的灰色贷款来源已经成为维持我国产能过剩行业的工厂存活的重要供给。对于长期依赖银行贷款来运营的电线电缆企业来说,无疑是一个坏消息,“影子银行”规模的激增或将进一步加剧电缆行业的产能过剩。
国内对“影子银行”的概念至今没有一个明确的官方界定。业界普遍认为行使商业银行之功能,未受严格监管的机构,称为“影子银行”。
据社科院的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底,中国“影子银行”规模为人民币20.5万亿元。与国际研究机构的计算相比,社科院的计算仍是保守的。惠誉国际评级估计,如果将各种形式的“影子银行”贷款包含在内,中国的总体信贷规模可能已达到GDP的198%。根据摩根大通的估算,中国信贷规模约占GDP的69%,达到人民币36万亿元。
为抑制难节制的放贷行为,在今年6月“钱荒”事件中,中国央行拒绝向市场注入流动性。 “钱荒”的出现使得商业银行在向中小企业放贷时变得更加谨慎。多数电缆企业反映,由于中小电缆企业融资能力差,从传统银行获取贷款越来越难,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使用银行承兑汇票(银行发行的一种用于贸易融资的短期票据)支付账款。由此导致了中小线缆企业现金流普遍吃紧,融资成本提高。对于被传统银行信贷拒之门外的中小电线电缆而言,来自“影子银行”的资金可以说是它们的生命线。
近年来,在“政府要业绩,企业要利益”的指导方针下,电缆企业跟风重复投资严重,致使全行业有40%以上的产能过剩。在影子银行资金支撑下,电缆企业仍将为继过剩的产能,拉长了全行业产能淘汰的周期,“淘而不汰”的现象或加重。